字体:大 中 小
护眼
关灯
上一章
目录
下一页
第一百二十七章 恩与仇 (第1/2页)
老话说“滴水之恩,涌泉相报”,更何况救命之恩。 袁家人今天到的很齐整,袁江平老爷子一共有两个儿子一个女儿,一个在抗战时期就牺牲了,另外一个女儿在十几年因病离世,现在只有最小的儿子还活着,也已经快八十了,是从军机处副主席的位置上退下来的,也是显赫一时的人物,不过他近年来身体一直不是很好,所以很少露面,不过今天仍旧来了。往下算,袁老还有两个孙子,两个外孙,一个孙女,两个外孙女,一个重孙三个重孙女,一个外曾孙,一个外曾孙女以及一个外曾外孙和两个外曾外孙,剩下的就不说了,百岁老人五世同堂,家族人丁也算兴旺。 这么一大家子人生活在这个社会,袁江平老人多活一天,对他们来说就是一天的福气,所以每个人对张伟的感激都是不言而喻的。 等到跟一大群袁家人血脉相关的人见完面,就足足用了两分多钟。见完面,小辈儿感谢完便一个个告辞离开,只有袁老和他的儿子袁慨行、孙子袁善文、袁善武以及长房重孙袁正则留下,坐在厅与张伟叙话。 套一番,感谢几句后,袁老对张伟说道:“小张,你看上去精神可不怎么健旺,怎么不多留在医院住两天,好好调养一下,还有刚才说家里有要命的事儿,需不需要帮忙啊?” 张伟哪能说自己是为了回去给宠物蛋“喂食儿”,只好说道:“当时就是想起来家里的天然气没关给吓坏了,所以着急忙慌的跑回去,好在没闹出什么乱子。” 袁老这个年纪那看不出来张伟这是托词,但他对张伟的隐私也没兴趣,既然张伟不愿多说,袁老也就不问,又说道:“听说你现在是在从事演艺工作,不知道你有没有兴趣从政啊?” 这时候张伟才明白过来,袁家这是要报救命之恩了。想来安排从政的工作只是第一步,救命之恩当然不可能安排个工作就完了,接下来有袁家的照顾,张伟在官场上只要不闹得天怒人怨,必然一路坦途,至少能干到副部级,后半生无忧才算是报恩。不过张伟也知道自己几斤几两,以他的性格、脾气和情商干点别的都还行,唯独不能混体制,要不然肯定隔三差五的就要捅娄子,袁家人就算是能护住自己,但这年头人情如纸,越用越薄,指不定过几年袁老走了,袁家人也烦自己老是找麻烦,到时候恩人变仇人,那就不美了,所以这个从政张伟是万万不会去的。但要说不给袁家人一个回报的机会,也大为不妥。 有时,对于一些淑人君子来说,对别人施以援手和帮助并不图回报,这是人性光辉,值得肯定,可是人情太大,你不让人家找个事由给还上,还真的未必是件好事儿。你想想看,有人欠你一个人情,会不会有人说三道四,讲什么“忘恩负义”、“知恩不报”之类的话,还有,你让别人欠你一个大人情还不上,时间久了对方会不会觉得在你面前矮你一头?这样彼此还怎么来往?这样的例子很多,比如有一对朋友,原本关系不错,通家之好,结果你 (本章未完,请翻页) 给他帮了很大一个忙不求回报,时间长了,你会发现受恩的那人会慢慢疏远施恩的人,这是为啥,不就是觉得在人家面前挺不直腰杆儿吗。曾经在张伟小的时候, 对袁家这样的家世来说,欠下一个救命之恩还不上,这件事儿会始终横在袁家人心上,时间久了反倒坏事儿,所以人家既然有回报的意思,那张伟也懂得起,最好别搞什么“高风亮节”,要不然人家会觉得你挟恩自重呢,毕竟历史上怙恩恃宠的例子也不少。 张伟之所以在这种事儿上能够想这么多,与他在大学时的一次经历有关。那是张伟大二,他有一个同乡不知道为什么惹到了一个混混,被人家欺负了,校内七八个豫州省老乡知道后,由张伟牵头帮着这个同乡讨公道,找到那个混混打了一顿。事后这个同乡请张伟等人吃饭表示感谢,张伟觉得这事儿根本不值当专门道谢,加上那会儿也走不开,于是便表示这是小事儿道谢就见外了,就没有参加。几次邀请,张伟都没有去,后来同乡聚会时,有个大嘴巴在聚会上把张伟这事儿给宣扬了出去,张伟曾帮忙那位同乡便开始逐渐的疏远张伟,平时见面人家表现的也很气,但私下根本就不联系。张伟当时还觉得纳闷,反思是不是自己做了什么惹人家不快的事儿,后来在一次宿舍聚会时,张伟喝多了酒,提起此事,情商较高的赵山河一番解释,才让张伟恍然大悟,一方面觉得那同乡实在心胸狭隘,但另一方面也认识到自己施恩不图报的背后,给人家带来“低人一头”的感觉。 一念至此,张伟
上一章
目录
下一页