朕就是亡国之君_第六百八十章 徐麒耀教子篇七条 首页

字体:      护眼 关灯

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

   第六百八十章 徐麒耀教子篇七条 (第3/4页)

>
    许麒麟教子篇之中,共有金科玉律七条。

    第一条:对与错,对自己有利则为对,对自己有害则为错。若是无法分辨,利于顶头上司则对。

    第二条:真与假,学会说谎、善于说谎、习惯说谎,妓与官无二致,皆以言惑天下,官字两个口,欺上又瞒下。

    第三条:少思少虑少念,不学无术,眼盲心瞎。遇世间不平事而觉不平者,意难平则坎坷蹉跎;遇世间不平事而不觉者,念通达则官运亨通。

    第四条:天下熙熙皆为利来,天下攘攘皆为利往。对上利则平步青云,对下利则固若金汤,利自当头,千里做官只为财。

    第五条:rou食者鄙未能远谋,着眼当下鼠目寸光,方为官本务。王道乐土,与己何干?欲食rou,就要目光短浅,不思长策,合则为群,不合则寡。

    第六条:熘须拍马,升迁考评唯有上官。这熘须拍马讲究的就是一个巧,务必切合心意,神乐仙都千万妓,嫁得名流又几何?

    第七条:变则通,通则久,变通变通,与人方便与己方便。审时度势,因时而定,宽严一念间,权钱相辉映。

    朱祁玉沉默的看着手中的卷宗,这才是真正的家书,耳提面命的教儿子到底如何做官。

    于谦喝了口茶,看着陛下阴晴不定的表情,满是笑容。

    这七条金科玉律就是大明这个最大的名利场的生存之道,于谦其实早就懂了这个道理。

    于谦是官宦世家,他的曾祖父在元代坐到了湖南宣慰使,大约等于大明朝的湖广布政使,于谦的祖父在洪武年间出仕,任工部主事。

    于谦的发妻董氏,是翰林院庶吉士、永丰知县董镛的女儿。

    虽然于谦的父亲未曾出仕,但是于谦很小就明白这个名利场的门门道道了。

    徐麒耀教子篇七条,字字珠玑。

    “于少保可曾后悔过,当初殿试时,在奉天殿,面刺太宗文皇帝之过的举动?”朱祁玉忽然问起了永乐十九年的旧事。

    永乐十九年,大明刚刚正式迁都,十三年营建的京师终于落地,朱棣心情极佳。

    而这个时候,进京赶考的于谦,给朱棣狠狠的添了堵。

    于谦在会试中一举夺魁,中了会元,到了殿试的时候,于谦‘以策语伤时’,对永乐年间的朝政进行了一番针砭,朱棣不喜,最后只给了于谦一个三甲第九十二名。

    于谦愣了愣,那都是永乐十九年的事儿了,至今已经三十六年的时间了。

    他满是回忆的说道:“那时候年轻气盛,刚从书堆里挣扎出来,多少有些书卷气,不懂太宗文皇帝的苦,胡言乱语一番。”

    “若是说悔,并非悔当初轻狂,哪个年少不轻狂?重来一次,还是会那么写。”

    “只是当初臣不懂太宗皇帝罢了。”

    “太宗文皇帝亲厚,即便是臣大放厥词,太宗文皇帝爱才,亦没有将臣从进士之中除名。”

    于谦是钱塘人,那时候的南衙风气,对于谦的影响极大,朱棣在士林的形象极差,于谦受此影响,在殿试策论里,说了一番极其难听的话。

    朱棣杀人,何曾手软?

    面刺皇帝之过,二十三岁的于谦,的确大胆至极,但是朱棣最终还是给了功名。

    朱棣这一念之仁,给大明留下了一个救时宰相,否则朱祁镇把天捅了个大窟窿,留下的烂摊子,还不知如何收场。

    于谦并不后悔,再来一次,他还是会那般做,这是他的性格使然,但他已经为官三十余年,早已不是当初那个挥斥方遒,意气风发的少年郎,此时的他,有些后悔的是,当初没体谅
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

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