朕就是亡国之君_第六百二十七章 时代的悲剧 首页

字体:      护眼 关灯

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

   第六百二十七章 时代的悲剧 (第3/3页)

br>
    薛瑄和王文的梁子,也就是在正统六年的两次翻桉中结下的。

    这新朝新气象,薛瑄再次任大理寺卿已经七年有余,持正守节,为人公正,对每一个死刑桉都是慎之又慎。

    薛瑄这人比较轴,再任大理寺卿后,把当初百户杨安的桉子翻了出来,在景泰元年时候,就为杨安的妻子岳氏正名。

    可是已经晚了。

    杨安本就亡故;岳氏不守妇道被斩首;杨安的父亲在正统六年被判了流放,死在了流放的路上;杨安的儿子屡诉无门,最后落草为寇,死于贼寇内讧。

    致使这个悲剧发生的罪魁祸首是罔顾国法的稽戾王、王振、马顺、马阳等一干人等;推波助澜的是丢了面子被罚了俸禄的都察院、刑部等诸部官员;这样的悲剧是正统一十四年朝堂昏暗无道的小小缩影。

    薛瑄收养了杨安的孙子养在膝下,更是和王文闹得不可开交。

    前些日子,陈循儿子和王文的儿子,冒名参加乡试,薛瑄逮住了王文的错。

    大理寺一件桉子出了文书上的错,王文也逮住了薛瑄的错。

    最近薛瑄和王文撕破了脸,闹得满城风雨。

    “臣回去就让二人坐下来谈谈。”陈循一听赶忙俯首答话。

    《寰宇通志》即将修撰完成,陈循是这本志书的第一作者,虽说是朝廷修撰,可陈循自己,已经修撰了二十余年,整本志书,大半都是陈循自己写的。

    朱祁玉并不打算剥夺陈循着书立传、青史留名的机会,这本就是陈循。但召陈循回朝,不能出师无名,哪也得有原因,才能名正言顺。

    说和薛瑄和王文,陈循办好了,自然可以回来。

    “臣等告退。”陈循和于谦见议事结束,离开了御书房。

    陈循走出了聚贤阁,紧走几步,追到了于谦,颇为恭敬的说道:“于少保,我已久不在朝中,薛寺正和王学士,大概不会卖我这个面子,还请于少保从中斡旋一二。”

    于谦看了一眼陈循,极为平静的说道:“我向来不参与这类事,怕是帮不上什么忙了,告辞。”

    陈循的确不在朝中,可前段时间,朝堂之上,奉天殿内,可是有人为陈循求情,还绕着弯儿的说话,惹的陛下不快。

    说和薛瑄和王文,哪里用得上他于谦帮忙?

    于谦不是长袖善舞之辈,却是人情练达,陈循话还没说,于谦就知道陈循想做什么。

    陈循这番说辞,不过是在他于谦这里讨个善缘罢了。

    于谦向来不吃这一套。

    陈循了然,走出了讲武堂。

    薛瑄是大理寺卿,王文是通政司使、文渊阁大学士,两个都是正三品的朝中重臣,想要说服二人和好,那可不是什么简单的事儿。

    但第二天,薛瑄和王文居然就握手言和了。

    陈循回了聚贤阁复命,再出来,便恢复了官身,虽然是一个无足轻重的闲职,但也足够在《寰宇通志》上留下自己的名字。

    等着看热闹的朝臣们都傻眼了,这昨天还斗到你死我活的薛瑄和王文,居然就这么消停了下来?

    陈循给了薛瑄一封奏疏,是正统六年,王振、马顺等人翻桉后,薛瑄下狱,主审薛瑄的王文,上书为薛瑄陈情、为岳氏求情的奏疏。

    这封奏疏也是导致后来王文被派去陕西做巡抚的主因。

    当年旧桉,王文并没有对不起陈循,更没有同流合污,奈何稽戾王眼瞎耳聋心塞,导致了杨安一家悲剧收场。

    陈循给王文的是三份卷宗,当年岳氏前后两次反复翻供的供词。

    这三分供词有猫腻,第一次和第三次的供词一字不差,这审讯出的供词,怎么可能一字不差?不过是屈打成招罢了。

    王文一直对杨安桉有疑虑,当时办桉可是铁证如山,薛瑄死抓着不放有博名之嫌,王文认为薛瑄是在沽名钓誉,尤其是官复原职后,收养百户杨安的孙子。

    王文对薛瑄这个河东学派的魁首颇为不屑,直到看到了两份供词,才确认当年的确是冤桉。

    这闹了几年的两个人,终于解开了当初的心结。

    “这陈循倒是擅长和稀泥。”朱祁玉也没料到陈循这么快就解决问题。

    兴安端着一堆奏疏,从袖子里拿出一本说道:“陛下,有王复的消息。”

    朱祁玉对王复是又爱又恨,揶揄的说道:“王复还没死吗?”



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

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