字体:大 中 小
护眼
关灯
上一页
目录
下一页
关键句是死亡(出书版) 第15节 (第2/4页)
” “我不喜欢乱序写作。” “别担心,剩下的那些我也不会读的。” 我们已经到达自动扶梯。有一些人上来,但下降时只有我们两人,电梯仿佛要直达地心。 “别忘了读书俱乐部。”霍桑说。 “什么时候?” “星期一晚上。” “对不起,那天我要去剧院。” “但你说过会来的,你原本打算看什么?”在他的心中,我原本的安排已经变成过去式了。 “《群鬼》。”这是一出热门剧,是亨利克·易卜生的作品,由理查德·艾尔在阿尔梅达剧院执导。 他遗憾地摇了摇头:“好吧,我已经答应了他们,看来你只能错过这部剧了。” 我站在那里,就在他身后几步远。虽一步未动,却被带到越来越深的阴影里,我记得当时就在想,我应该把这些写进霍桑传记的最后一章。 这正是我的感受。 注释: [1]原文:古池や/蛙飛びこむ/水の音。 [2]判决是死亡(the sentence is death),正是本书的书名,sentence一词在英文中既有“句子”也有“审判”的含义。书名为与上一册《关键词是谋杀》相呼应,故译为“关键句是死亡”。 第十三章 柏力街 迈克·卡莱尔是谁? 我花了一个小时在网上搜寻,但是毫无收获。这个突然闯入里布尔德车站旅馆的男人,他和霍桑差不多年纪,也许比他年轻几岁。除非他是来度假的(但在十月末度假太奇怪了),他肯定住在约克郡谷地。他从事什么职业?农民?旅游业?当然,他的全名也可能是卡莱尔斯,我试过了。迈克尔·卡莱尔,或者迈克·卡莱尔斯。我把目标转向领英、脸书和推特,查到了曼彻斯特的办公文具供应公司、澳大利亚维多利亚浸信会的主管等,看了几十张照片,但没有一个人和我遇到的那个人相像。 我无法将这次偶遇从脑海中抹去。它似乎与霍桑的奇怪情绪有很大关系,我们离开伦敦时他显得很紧张。卡莱尔管霍桑叫“比利”,很确定自己认识这个长得和霍桑一样的人。他们也许在里斯相识。那是斯瓦尔代尔附近的一个村庄,维基百科上说,这里以手工编织业和铅工业闻名。霍桑不仅对他怀有戒心,甚至有些粗鲁无礼。虽然我不能确定,但很有可能是“比利”欺骗了“迈克”。他们曾经认识。 想到这里,电话铃响了。霍桑约我在梅费尔柏力街画廊见面,这里正好是斯蒂芬·斯宾塞工作的地方。 “我们之后可能要去马里波恩。”他说道。 “去那里做什么?” “阿基拉·安诺要在那边的书店做一个演讲。”我听到他翻页时的沙沙声,“《女性大规模毁灭:现代战争中的性别物化与性别编码》。” “听起来很有意思。”我说。 “我们可以跟她聊聊,如果幸运的话,你还能得到她签名的俳句书。” 他挂断了电话。 接下来的几个小时,我一直在工作。中间我出去散了会儿步,然后把霍桑想要的那章写出一个简单初稿。这听起来有点无聊,但作家的生活就是如此。一天中我至少有一半时间是独自安静度过的。从一项工作写到另一项,开始是用笔,后来是用电脑,不停地输出文字。这就是我喜欢写《少年间谍》的原因。虽然我不能真的去冒险,但至少可以想象冒险。 写霍桑时我一直不太满意,我困囿于现实环境。例如,我本想开篇写得劲爆一点:比如戴维娜·理查森和阿德里安·
上一页
目录
下一页